解读苏恒泰

名扬华中的汉口苏恒泰伞店 原载1988年武汉文史资料第三辑

发布时间:2011-11-3      来源:原载1988年武汉文史资料第三辑      作者:苏荫泉      阅读次数:      字体:      
名扬华中的汉口苏恒泰伞店 苏荫泉一九六六年春 汉口苏恒泰伞店,原是一副摆设于街头的修理伞担,经过数十年的经营,发展成为了拥有将近200人的一个中小型工厂。年经销量从五六千把达到10万把。资金...

 

成立抵制同业竞争的协作生产作坊

 

   “苏恒泰”的突然兴起,引起了雨伞同业的竞争心。除了湖北黄陂同业外,即远在湖南湘阴、湘潭、长沙等处的同业,也来汉口关帝庙开设伞店,先后达10余家,分南北两帮。无形中把一个偏僻冷静的关帝庙,变成一个雨伞集中的街市。产品均为“苏恒泰”式样来吸引顾客。但营业竞争的实际情况,总远远赶不上“苏恒泰”原因是“苏恒泰”三字已深印顾客脑海,产品的质量不及“苏恒泰”耐用;资金周转也不及“苏恒泰”雄厚。在同业激烈的竞争的情况下,我祖父考虑到要能克“敌”制胜,唯一的办法,只有在质量和技术方面进一步研究改进。

 

     做伞的主要原料是竹子、桐油、皮柿油等。对此,我祖父十分讲究。对做哦伞骨用的竹子,一定要湖南茶陵产的,因其肉厚质硬,不走性弯边。伞柄就用质地坚实、大小适合做伞柄标准的湖南益阳产的树木。桐油要用湖南常德的,因常德产的有纯洁、足度、光泽的特点。皮纸就选择陕西陨皮纸,因陨皮纸性韧坚固,经纬有力。柿油必采购湖北罗田县的,因其汁清透油,粘性强又耐久。

 

     在增加产量方面,虽然由12人增到到数十人,但那产量还是供不应求。原来雨伞的生产方式,是根据传统习惯进行的,一个工人从领料起,到做成产品止,一般每月要做50把。技术熟练的,不但完成快,而且质量好;不熟练的,则又慢又不符合标准。前者既没有奖励,后者也没有批评。因此,劳和劳与劳和资之间,思想上都有矛盾。如果要解决这个矛盾,还需在原有人数上增加超额产量。经过一番协商,同意把原来由一人做成器的方式,改为5人协作。分工是这样的:伞架部分,一人做长骨,一人做短寸,一人做痘拖、套柄(即伞上葫芦和伞柄)。油褙部分,一人褙伞,一人打油。这样不但用工专,效率块,而且还解决了先忙不均的现象。这也是资本注意社会简单的协作生产方式。经过这样的一番改革,产量自然增加。为了生产发展需要,祖父就在大火路先贤巷租到房屋一栋,正式成立作坊,集中生产。

 

   到1890年,我祖父不幸因病逝世,我父亲是六房继承过来的,名苏云生,只13岁,不能管理业务,我祖母就不得不担负这副重担。

 

   我祖父在创建“苏恒泰”事业中,是费过一番心血的。如在同业竞争的情况下,对提高产品质量、改进技术和促进协作,提高生产线效率,尤其在降低成本、精打细算方面,有两件事值得我回忆。如:节约用灯油,晚上店内的灯,有顾客来购伞,就把灯芯捻大点,顾客走了,又把灯芯捻小点。在褙伞和包伞顶的过程中,凡是一寸宽、两寸长的废纸块,都把它拾起来,积到一定数量,用水浸湿,捏成一个纸团,把它晒干,作为纸筋出卖或自用。另一件是在码头上起运原料。武汉码头在封建时代,为反动官吏包庇,流氓恶霸所把持。他们常常挑拨工人械斗,造成流血惨剧,以便他们对工人进行残酷的压迫、剥削,对旅客欺诈勒索。尤其是搬运货物,陋规恶习很多,商人均感无法应付。有一次“苏恒泰”由湖南运来少数原料,本可自己搬走,但码头要强迫起运,而且提高力资。我祖父说明这是低值原料,再三要求合理减轻,他们坚持说一不二,有争论发生动武。我祖父当场轻施武功。就夺得扁担40余根(我祖父幼时练习过家传武术),流氓把头惊服,不敢阻拦。以后“苏恒泰”搬运东西,码头不来干涉。这件事在旧社会,流传开去,都称赞说:“苏恒泰打了一个码头。” 迨至1870年(同治九年)左右,“苏恒泰”又陆续增雇了一部分工人,平均每月销伞达到700把。不仅年获纯利接近200串文;而更重要的是“苏恒泰”这块招牌,也逐渐在广大顾客中树立了坚实的信誉基础。

1 2 3 4 5 6 7 
  返回>>Top↑